发布时间:2023-10-17 21:56来源:证券之星 阅读量:1474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洁 实习生 钱紫伶 龚施菡 广州、重庆、长沙报道
中国人口发展有哪些新变化?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显示,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2023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根据公告,调查标准时点是2023年11月1日零时。现场工作时间是10月10日—11月30日。
随后,重庆、江苏苏州、安徽马鞍山、湖南郴州和株洲等地也发布相关公告,开展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
从过去数年的人口数据来看,我国人口呈现总体负增长、二孩效应减弱、老龄化加深等局面。
10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根据《公报》,2022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二孩占比为38.9%,三孩及以上占比为15.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1。其中,二孩占比较上一年继续减少。
全国范围来看,从促进生育率提升的角度来说,目前也有一些乐观的数据。以民政部发布的最新数据为例,2023年上半年,结婚登记数量为392.8万对,相较2022年上半年的373.2万对,同比提升5.25%。
从城市人口变动情况来看,也有不少新的趋势。以武汉、成都、西安、苏州等为代表的强二线城市,近年来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团队在近日发布的人口研报中指出,从国际上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城市人口占比仍然不高,今后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的人口还将保持增长态势,以成都等为代表的二线城市人口规模将大幅提升。
临近年底,新一轮人口抽样调查启动。
国务院2010年颁布的《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位数逢0的年份为普查年度。在两次人口普查之间开展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调查,也就是1%人口抽样调查,又称为“小普查”,一般是逢5的年份进行。其他年份则一般对人口进行1‰抽样调查。
2023年就是对人口1‰进行抽样调查,此次开展抽样调查工作,有望为进一步完善目前的三孩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目前,为适应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继2015年推出全面二孩政策之后,2021年我国开始实施三孩政策。
2022年,我国全国总人口为14.11亿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在人口变动格局中,二孩占比的减少,是一个重要因素。2022年中国出生人口为956万人,二孩占比为38.9%,这一比例从最高峰的55%左右降下来,未来不排除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
“生育二胎比一胎更难,经济上其实相差不大,主要是二胎对妈妈的时间成本要求高,养育一个孩子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因此我暂无计划生育二孩。”今年30岁、2021年生育了一孩的徐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作为女性,如果生育两个孩子,自由拼搏事业的时间至少要少五六年,对工作肯定会受影响。
不止一位一孩母亲表达了生育二孩对消耗女性时间成本的担忧,育有一个7岁孩子、暂时没有二胎生育计划的雁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生育二孩首先要考虑女性的身心恢复情况,其次就是时间的消耗。“如果生育二胎而且自己带孩子,真正能够出去工作怕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一位人口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各国的生育率来看,二孩的占比也在逐渐下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二孩占比或许仍会持续下降。2013年末,我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前二孩占比约30%,未来可能会回到这一水平。
上述人口专家表示,部分家庭会选择生育二孩,原因首先是各地的鼓励生育政策不断强化,真金白银支持政策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其次,一些已经有过生育经历的家庭,有再次生育的意愿。
今年6月,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成立专题课题组对广东育龄群体生育情况开展了一项深入调查研究。课题组前往广州、韶关、江门、茂名、揭阳等5市11县进行实地调研,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问卷调查。
根据调研结果,广东群众的二孩生育意愿略有上升。育龄群体的理想子女数以二孩为主,但三孩生育意愿不明显,选择生育三孩的比例不足一成。想要“儿女双全”以及“给老大做个伴”,是广东群众选择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
“二胎的到来,让我的生活变得满满当当。加上之前一胎的养育经验,抚养二胎更为得心应手。我已经有了养育孩子的经验,省去了很多试错的成本,又找到了那些实惠且好用的东西,衣服和玩具都用哥哥用过的,适当添补,这样就减少了两块最大的开销。”一位在不久前生育二孩的女性曲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尽管二胎确实让身体上更累,但心理上却没有从前的焦虑。
为了促进生育,我国托育建设也在提速。根据上述卫健委发布的公报,2022年全国提供的托位数362.4万个,全国千人口托位数2.57个。这一数据尽管较2025年的千人口托位数4.5个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但较之前已经有明显提升。
清华大学博士后、北京理工大学助理教授史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生育的托育政策。一方面,从政策制度层面发力,有力地保障了托育的规范性发展,使其普惠性和可及性的服务遍及幼儿服务当中。另一方面,减少了家庭的负担,使得不少家庭的生育成本降低,不仅保障了孩子出生抚育的权益,也缓解了不少家庭无人照看孩子等问题,从而提高生育率。
但史薇指出,由于托管政策并未以立法的形式将其法制化,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由于托管政策的不成熟,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管理与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着不健全不完善等问题。
目前,多个城市开始启动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
据当地媒体报道,10月10日,苏州市2023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正式启动,11月1日起至11月30日,抽样调查将正式进行入户登记。此次抽样调查共涉及全市297个村。调查以户为单位进行,既调查家庭户,也调查集体户。
根据统计公报,2022年,苏州户籍总人口774.7万人,比上年增长1.6%,人口自然增长率-0.6‰,比上年下降0.88个千分点。
不过,人口流入使苏州常住人口继续增长。2022年末苏州常住人口1291.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5%。《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报告》表示,苏南地区的苏州市为江苏全省老龄化程度最低的市。此外,苏州常住人口数量在江苏最多,户籍人口增幅也低于常住人口,说明苏州这些年吸纳了大量的外来年轻人口。
“我在上海念书,毕业后第一志愿就是留在上海,第二志愿是回家乡江苏常州,苏州也不错。”一位上海高校学生孙露表示,“看中上海最关键的是就业机会,因为我现在学习的是日语专业,哪怕是从兼职的角度来看,都是上海的机会会比较多一些。苏州的话,如果能考到编制就去,高中日语老师编制还是比较难拿,名额少。”
在重庆读高校的张峰,就业的目标城市则是成都和重庆。“我本身是重庆人,所以离家近能够照顾到家庭且兼顾工作,川渝的生活成本也比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要低许多,但是也不至于像其他的小城市、小县城一样收入低生活方式单一。 虽然川渝收入比不上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但是各方面的压力要小许多。”
不少青年人青睐强二线城市,这也能从多个研报中看出。比如,猎聘大数据研究院的《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近年来,强二线城市的引才政策、发展前景及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和宜居的生活环境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持续增强,应届生简历投递占比从2021届的32.78%,上升至2023届的39.87%。
近日,中泰证券李迅雷团队发布了《中国人口往何处去?》研报指出,最近三年北、上、深三大城市的人口都出现了负增长,这主要是疫情带来的生活不便,以及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过快引起的,但二线大城市的人口仍在快速增加。从2010-2020年数据来看,即便是经济相对欠发达的省份,其省会城市的人口也都无一例外净流入。
事实上,多个强二线城市由于在工作机会和工作压力上相对平衡,近年来持续人口增长。比如西安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99.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29万人。而根据西安统计年鉴,2015年,西安的常住人口为988万人,随后在2017年上涨到1134万,2019年上涨到1236万,近年来人口上涨的势头非常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强二线城市之间,人才的流动也比较频繁,尤其是一些高校资源相对偏少的强二线城市,更倾向于积极引进人才。
统计公报显示,被称为“最强地级市”的苏州,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9.27万人;武汉2022年在校研究生19.76万人,本专科在校生113.54万人。9月23日,苏州包下一列高铁的8节车厢,作为“高校引才专列”,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定向对接,邀请了600多名武汉高校学生到苏州,进行了为期2天的现场招聘和城市体验之旅,往返车票和食宿全包。据了解,此次定向邀请的武汉各大高校学子,硕博比例占80%以上。
那么,城市如果想持续吸引人才,还需要做些什么?
史薇认为,对我国的城市来说,吸引人才可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关注人才的职业发展,让年轻人看到更多上升空间,感到生活有奔头,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城市安家落实,真正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其次,满足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城市不仅需要满足人才在吃穿用住等方面的需要,更需要在其亲属就医上学等方面下功夫。最后,创造和谐的居住环境,城市环境是吸引人才最直观的因素之一。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纽约、旧金山湾区、波士顿,英国伦敦,德国慕尼黑,日本东京湾区和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城市是科教资源密集型模式,为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不断提升城市的全球人才竞争力。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制定完善一系列人才政策,同时需要重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从改善城市环境,满足人才多样化需求,注重个人自身发展等方面吸引人才。”史薇表示。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