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7 06:14来源:新华网-北京 阅读量:18581
近距离欣赏“燕京八绝”工艺作品、现场体验杨柳青木版年画制作、领略不同国家文化艺术特色……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上,中外非遗传承发展成果汇聚一堂,公众走近非遗,感受传统技艺的多彩魅力。
10月22日至25日,以“大美非遗 和合天下”为主题的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在京举办,包含开幕式、国际非遗展览、非遗对话、各区分会场活动等内容,致力于搭建非遗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10月23日,观众参观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展览。新华社记者 杨淑君 摄
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的国际非遗展览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展览分为序厅、国际展区、中国展区、“非遗+”推介四大展区。记者在馆内看到,人头攒动,参观者络绎不绝。“听说这里有国内外非遗项目展示,我一大早就过来了,想了解一下不同技艺的特色。”北京市民徐先生说。
中国展区内,“玄圃积玉——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围绕京韵流芳、津门雅韵、冀彩风华主题,汇集京津冀71个非遗代表性项目、330余件作品,集中展示京津冀山水相连、人文相牵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风貌。
10月23日,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哈亦琦展示技艺。新华社记者 杨淑君 摄
“太精致了,上面还有敦煌飞天!”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展位前,传来观众赞叹的声音。燕子形状的风筝上绘制着不同造型的飞天,惟妙惟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哈亦琦告诉记者,这次他特意带来了一些近年来的新作品。“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创新。大众的审美水平在不断提高,这也促使我们要一直向前走,不断有新的创意。”
风筝制作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北京风筝哈风筝制作技艺讲究“扎、糊、绘、放”四艺,在风筝的骨架结构和绘画艺术上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形成了独特风格。
“哈氏风筝不仅代表一个家族的手艺,也是国家民间艺术的瑰宝。我正在做一项工作,用绘画的形式把四辈人做过的风筝图案留存下来,希望能为后人留下风筝的艺术符号。”哈亦琦说。
10月23日,观众在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参观、体验。新华社记者 杨淑君 摄
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历史记忆,传承文化根脉。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展位前,不少观众排队体验,北京市民杨女士带着3岁的孙女彤彤一起印制了一幅“连年有余”。
“没想到孩子对这个特别感兴趣,这次展览展出了好多咱们国家的文化瑰宝,我也希望孩子能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杨女士说。
“杨柳青木版年画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天津的文化名片。”该展位负责人左玥告诉记者,“通过参加非遗展览,能让更多人认识、了解杨柳青木版年画,非常开心。”
木制的织布机上,梭子快速穿梭于密密麻麻的线间,仿佛跳动的小鱼……同样在中国展区内的夏布织造技艺展示吸引了不少观众。“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织布工艺,感觉很新鲜,做工如此精巧,让人印象深刻。”21岁的柴先生说。
“万载夏布是江西传统手工布的典型,细密平整、坚韧耐用。”万载夏布织造技艺传承人宋志学说,“这次来到北京国际非遗周,除了展示,我也希望能多多学习交流。”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