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17 17:45来源:投资界 阅读量:15661
不知从何时起,这届年轻人总爱把“晕碳”“控糖”挂在嘴边。
午饭时稍微多吃了两口米饭,眼皮就重得像灌了铅似的,几杯咖啡下肚都抵挡不住困意。可到下午三四点,又饿得心慌,只想抓起零食小蛋糕就往嘴里塞。
本以为是牛马太久,身体难免有些小异常,就没放在心上。直至收到疑似糖尿病前期的体检报告,顿时天都塌了,捶胸顿足,“难道人生还没开始就要结束了吗?”
事实上,曾被认为是爷爷奶奶们“专属”的糖尿病,如今正以每年新增百万病例的速度 ,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棘手的新世纪难题。
01
“老年病”,盯上年轻人
接触过糖尿病患者的人,想必知道他们的生活有多无奈——吃饭就像做数学题,得数着米粒下咽;看别人大快朵颐,自己只能嚼菜叶子。
因“甜蜜”造成的负担,早已经成为时代流行病。2021 年,全球有 5.37 亿 20-79 岁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平均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人中招。
现实中,大家更熟悉的或是占患者人数 90% 以上的 2 型糖尿病 ,它就像人体的“血糖物流”瘫痪——葡萄糖运不进去,胰岛素忙不过来,身体代谢走向失衡。
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就像钥匙,帮葡萄糖打开细胞大门、从而被细胞消耗利用。但长期高糖高脂饮食让细胞变得“迟钝”,对胰岛素不理不睬,也就是胰岛素抵抗。于是胰岛只好拼命加班生产胰岛素,但最终筋疲力尽,血糖还是越积越多,直至发展为 2 型糖尿病 (3)(4)。
随着过去专挑中年发福人士和银发族下手的它,悄悄渗透进年轻人的生活,医学上也将 40 岁前确诊的,称之为早发 2 型糖尿病。
根据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数据,1990 年的时候,中国 15-39 岁的早发 2 型糖尿病患者数是 961.2 万人,到了 2021 年,这一数据猛增至 2374.6 万人,增幅达到 147%(1)。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场健康危机远未触顶。早在 2000 年,15-39 岁的 2 型糖尿病当年新增发病数就已突破百万大关。
尽管之后有过回落,但当年新增发病数量整体还是保持上升态势,并在 2021 年创下历史新高,达到了 131.5 万例。
如果对比 2 型糖尿病不同年龄段的当年新增发病数变化趋势,会对“老年病缠上年轻人”产生更直观的感受。从 2017 年到 2021 年,五年间中国 15-39 岁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数同比增长率,持续超过全年龄段整体增速 。
其中,2021 年中国 15-39 岁 2 型糖尿病新发病例数同比增长 2.58%,增速是全年龄段的近三倍,甚至超过了 40-90 岁中老年人的发病数增速。
2 型糖尿病的年轻化,让许多年轻人的正常生活被迫按下暂停键。对他们而言,“糖尿病”和“年轻”的双重标签带来的不只是病痛,还有羞耻、自责和无法言说的孤独。
那些父母的焦虑、医生的叹息、查房时被当作教学案例的时刻,都像是在提醒:你不该出现在这里。
02
早发糖尿病,更钟爱男性
如果细看被早发 2 型糖尿病盯上的患者,会发现男性受害更深。
2021 年,15-39 岁的中国 2 型糖尿病新发病例数中,男性高达 80 万,远超女性的 52 万;整体患病人数上,男性也要比女性多出近 400 万 。
为何男性更容易受到早发 2 型糖尿病的“青睐”?
答案或许藏在男性与脂肪的“相爱史”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高 BMI 正是中国早发 2 型糖尿病的头号元凶。
所谓 BMI,即体重除以身高(m)的平方得到的指数,是用来评判胖瘦的常用指标。中国判断健康和超重的分界线是 BMI 24,如果超过 28 就是肥胖了(6)。
一项涵盖 1580 万中国成年人的研究显示,男性超重和肥胖的普遍程度远高于女性。2019 年,男性超重和肥胖的整体比例分别是 41.1% 和 18.2%,均高于女性的 27.7% 和 9.4% 。
身材差异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性别生理剧本”在左右这场代谢博弈。
女性体内的雌激素,会促进胰岛素多分泌,帮助血糖顺利进入身体细胞,同时还会提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让血糖更容易被识别和利用。更妙的是,它还会像保安一样守护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延缓衰竭,维持血糖稳定。
男性则更容易囤积内脏脂肪,这种隐藏在器官之间的脂肪,比皮下脂肪更危险——不仅像胶水一样,堵住细胞接收血糖的“钥匙孔”,还让糖分在血液里越积越多,最终慢慢侵蚀全身器官。
生活方式本身也是一种“隐形激素”,深夜烧烤的烟火气、推杯换盏的应酬文化、吞云吐雾的熟练姿势,这些典型的男性社交场景,都在悄然为体重失控埋下伏笔。
审美偏见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身材管理。男性身材走形往往被默许,而女性则长期遭受“梨形身材”“大象腿”等品头论足。影视剧中,相比男演员能壮、能胖、又能瘦的多元身材,女性角色总被要求“轻盈得体”。
如此造成的后果便是,糖尿病对年轻男性挥下的死亡镰刀远比女性锋利。2021 年,15-39 岁 2 型糖尿病男性患者的死亡率是女性患者的 2.4 倍 。
在死亡趋势上,不同性别也呈现出极大的分化。
从 1990 年到 2021 年,15-39 岁因 2 型糖尿病死亡的男性,从每十万人 0.32 人上升至 0.46 人,女性反而从 0.24 人降到 0.19 人,且男女死亡率的差异还在不断扩大 。
03
坏生活习惯,在恶性循环
糖尿病蚕食的不只是寿命,更是日复一日的生活质量。
2 型糖尿病往往伴随“温水煮青蛙”般的并发症——有人一开始只是视力模糊,像蒙了层薄纱,最终突然失明;也有人肾脏长期泡在高糖血液中,慢慢走向衰竭 。
对年轻患者而言,情况可能更糟。一项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涉及 1590 名样本的研究显示,18-40 岁糖尿病患者出现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 40 岁以上患者 。
在医学上,“伤残调整生命年”常用来衡量因病损失的健康寿命(9)。GBD 数据显示,中国 15-39 岁人群的 2 型糖尿病 DALY,从 1990 年的每十万人 110.3 人年,上升至 2021 年的每十万人 297.3 人年,翻了 2.7 倍(1)。
不少患者被困在高血糖的牢笼里,连最基本的饮食自由也会被剥夺。
多吃一口米饭,血糖飙升;少吃半碗,又头晕目眩。视力模糊时,眼前的饭菜只剩下一团模糊的色块。这种“吃也不是、不吃也不行”的困境,正是很多年轻人未来可能面对的现实。
更多的年轻打工人每天吃饭都在精准踩雷,他们最 爱的外卖组合,无肉不欢叠加碳水炸弹不说,还高油高盐,几乎没有新鲜蔬果。而在早发 2 型糖尿病的风险因素里,高红肉饮食和低全谷物摄入的影响都不小。
糖尿病的风险,也远不止餐桌那一端。空气中的 PM2.5 可能会通过引发慢性炎症,让胰岛素越来越“叫不动”细胞,悄然推高糖尿病患病概率(10)。
吸烟的危害则更直接,既增加年轻人患糖尿病的可能性,也容易引发并发症甚至早逝。女性还需承受二手烟额外负担,其导致的 2 型糖尿病死亡率甚至高于主动吸烟 (12)。
空气中的烟雾无孔不入,生活里的压力步步紧逼。久坐、加班、外卖和烟雾,成了年轻人的日常循环。直到诊断书上的血糖数字变成生活的枷锁,才忽然发现,连好好吃顿饭,都成了一种奢侈。
更别提当糖尿病在 30 岁就找上门,未来几十年都要与医院账单绑定,可能工资刚发下来,药费就先划走小两千,只能盯着账单苦笑:
别人攒钱买房,我攒钱买药。
参考资料:
The 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2021).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国际糖尿病联盟. (2021). 糖尿病图谱第10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Lee, S. H., Park, S. Y., amp; Choi, C. S. (2022). Insulin resistance: from mechanisms to therapeutic strategies. Diabetes amp; metabolism journal, 46(1), 15-37.
Yang, J., Deng, S., Zhao, H., Sun, F., Zou, X., Ji, L., amp; Zhan, S. (2024). The Burden of Type 2 Diabetes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in China: A Secondary Analysi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 Health Data Science, 4, 0210.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 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 年版).
Chen, K., Shen, Z., Gu, W., Lyu, Z., Qi, X., Mu, Y., Ning, Y., amp; Meinian Investigator Group. (2023).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in China: A cross-pal, real-world study in 15.8 million adults. Diabetes, obesity amp; metabolism, 25(11), 3390–3399.
Yu, R., Liu, X., Li, R., amp; Xiao, X. (2024). Ten‐yea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early‐onset type 2 diabetes: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in China. Journal of Diabetes, 16(1), e13477.
世界卫生组织. (2012). 健康相伴,活力常在:2012年世界卫生日全球概要.
The 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2022). GBD 2020 methods ambient particulate matter pollution.
Durlach, V., Vergès, B., Al-Salameh, A., Bahougne, T., Benzerouk, F., Berlin, I., ... amp; Le Faou, A. L. (2022). Smoking and diabetes interplay: a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joint statement. Diabetes amp; metabolism, 48(6), 101370.
Bai, J., Shi, F., Ma, Y., Yang, D., Yu, C., amp; Cao, J. (2022). The global burden of type 2 diabetes attributable to tobacco: a secondary analysi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 13, 905367.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