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14 01:07来源:易车网 阅读量:15683
鄙人在美国待了4年,亲眼见证了中美同款外资车性价比的大逆转。
此前美国一直是全球车市的价格洼地。2万美元以上的车,美国都比中国便宜;2万美元以内的车虽然美国不比国内便宜,但配置、动力和安全性至少高半级(就连A0级车都标配倒车影像、自动大灯、定速巡航和多功能方向盘),好歹也算一分钱一分货。
就在两年前我做10代雅阁混动的中美对比时,两个版本还是各有千秋:国产版在感官品质上占优,中低配就有皮方向盘、双液压杆舱盖、电动副驾、软包后门板……美版则是实而不华的配置多一些,比如座椅加热、双膝部气囊、座椅比例放倒、盲区监测、铝合金舱盖、CarPlay,白车身的钢材强度也更高。考虑到安全性的权重更高,外加美版雅阁当年还比国产版便宜10%,甚至还是可以认为美版小胜。
但是今年我拿11代雅阁又对比了一番,这次美版从里到外基本可以说是一败涂地了。除了美版因为是HEV而比国产PHEV换来了一个完整的后备箱,其他似乎没有一处比国产版强。而且很多2022-2023年改款或换代的合资车都是这样,一边降价一边增配已然成为趋势了。
不论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中国税前20万级的车,没个座椅通风、方向盘加热、胎压显示、全景影像、全LED灯组、智舱智驾、AR HUD都不好意思说吹自己配置丰富。再看美国市场,三四万美元的车给你标配个机舱盖液压杆、泊车雷达、软包门板、后排出风口、电动座椅、皮方向盘都算杀手锏了;要是低配给了你铝合金轮毂、门把手和后视镜壳喷漆和后视镜加热,你都得千恩万谢。很多中规车全系标配的东西,到了美规车都甚至可以作为顶配专属。
如果说配置高但价格提上去了,那也没啥好夸的,可你看看现在合资车的价格:
“带电”的车就更离谱了:
五菱星光PHEV、荣威D7 DMH,100+公里的纯电续航,主流B级混动轿车的空间和动力,10-12万元就能买到。美国最便宜PHEV轿车普锐斯Prime,中游紧凑型轿车的空间和动力,起价3.4万美元,是秦DMi的3倍,195mm的面条胎,拼焊车门,舒适性配置更是惨不忍睹。
标价分别是35万、40万的宝马i3和iX3高配车型,落地只要26万和30万出头。美国同样动力的i4,优惠完也要5.2万美元起。
混动思域,7秒多的动力,不到5L的油耗,电车级的驾驶体验,落地14万都不算便宜。但在美国,10秒破百、钢轮毂、全塑料内饰、油耗比1.5T还高的2.0L纯油思域裸车都接近18万。
奇骏E-power混动高配20万,和美国1.5T汽油版最低配大致同价,而混动版压根儿不供美国市场。
紧凑型插混SUV,中国也就13万起,美国4万美元起跳,还是入门级尺寸的。
3年前我以为中国车只是逐渐走高端路线推高身价,没想到其实是全面开花,从入门到豪华,哪个档次都是琳琅满目。在车只是改善型消费品的中国,就算你只有10万预算,物美价廉的代步买菜车也足以挑花你的眼。但在没车还不如没腿的美国,税前2万美元以内的新车一只手就数得过来。这在三五年前是完全不敢想象的。
如今放眼5万美元/3.5L以下的蓝牌车以及8万美元以内的绿牌车,中国的外资车在配置、价格甚至动力方面样样占优,随便一款新车拿到美国来都能爆杀美规同款甚至整个同级大部分对手。
反而是所谓成熟完善、人均懂车的美国市场,消费者普遍比国内更好糊弄,高价低配、年年提价、换代后先减配再增配都是常规操作。8代凯美瑞,刚出的头两年发动机盖全系都是液压撑杆,现在反而减配成手动撑杆,但依然不影响销量高歌猛进;奇骏全系三缸汽油版,配置比国产e-power低,价格还更贵,销量也不错;荣放的空间短板明显,内饰用料集丰田精益生产之大成,综合产品力也就是同级中游,加价还非常硬气,然而就是能蝉联销量一哥,似乎车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叫不叫Rav4。
20223的美国,折叠钥匙、门把手/后视镜外壳喷漆、铝合金轮毂、独立后转向灯、前排椅背储物袋、后排出风口、泊车雷达、后备箱主开关在税前3万刀的车上竟然还可以叫做“配置”,带毛茬儿的塑料件、不平整的漆面、不对称的接缝、不均匀的焊点出现在4万多美元以上的车上都不会有损产品形象。因为只要你没见过更好更便宜的,你就不会觉得这些是问题。
以上操作如果出现在中国市场,那这个车企一定是活得不耐烦了。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