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资讯->内容

弓余评车:华为汽车的两难选择

发布时间:2025-03-26 13:24来源:汽车商务网 阅读量:14933   

在智能汽车领域,华为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是亲自下场造车,还是继续以供应商的身份帮助车企造好车。这一选择不仅关乎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发展路径,也对其整体战略布局产生深远影响。

一、全力造车的诱惑与挑战

如果华为选择全力造车,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有望打造出一款像华为手机一样备受国人认可的高端汽车。华为在通信技术、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能够为高端汽车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然而,造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首先,造车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汽车制造涵盖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和长期的精力付出。对于华为来说,这意味着要从其核心业务中分出大量资源投入到汽车制造中,可能会对其主航道的前进速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高端汽车市场,已经有不少强大的竞争对手。华为需要在品牌建设、市场推广、销售渠道等方面投入大量资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看着小米汽车目前的如日中天,华为心中肯定有丝丝涟漪。

但华为自己造车,可以比小米更成功,但传统汽车的盈利率,一定满足不了华为的胃口。全世界的汽车企业,盈利率超过10%的凤毛麟角。而要达到华为在电信行业的20--30%的盈利率的,一个也没有。这也是任正非老爷子坚决不同意华为造车的根本原因。汽车是一个重资产行业。华为一旦贸然进入,很可能拖垮华为。毕竟,5万月薪的华为工程师和5千月薪的汽车工人,不在一个赛道。

二、帮助造车的困境与突破

目前华为选择帮助车企造车,推出了零部件模式、HI模式和智选车模式等多种合作方式。然而,在帮助车企造车的过程中,华为也遇到了一些瓶颈。一方面,弱势企业需要华为手把手帮助,这牵扯了华为大量的精力,与自己造车的精力消耗不相上下。另一方面,如果华为只卖硬件,很难获得高额利润;而卖软硬件系统,又面临甲方能否完全贯彻华为体系的难题。一些传统车企担心采用华为的整体解决方案会失去自身的灵魂,如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曾明确表示不能接受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这使得华为在拓展合作车企时面临一定的阻力。尤其是老对手小米造车,获得极大成功,更让华为的INSIDE模式面临煎熬。

华为在汽车领域选择了和手机领域不一样的道路。在手机领域,华为是先三星道路,搭载谷歌系统,全力进军手机的全面市场,高中低端产品都有所建树。在被制裁后,又开始走苹果道路,搭载自研的鸿蒙系统,主攻高端市场,如今也是成就非凡,蔚为大观。但在汽车领域,华为则是立足供应商角色,坚决不碰整车。随着界系车越来越多,我感觉华为也渐渐失去了金手指点石成金的神话色彩,不再推出一款爆火一款,甚至有些车型有走麦城的迹象。未来几个界推出更多车型,互相挤压、互相竞争,问题将会更多。华为是像老母鸡护雏一样,极力维持金手指形象,还是退后一步,恪守一个供应商的本色。前者,可以维持高利润率,后者可以开拓更大的市场,这是一个两难选择。

更致命的问题在于,汽车智驾,在L2阶段-L3阶段,仅仅是辅助,你的智驾再遥遥领先,依然不敢夸海口说:你出事,我负责。也许再有3--5年,国家法律跟上,可以无人驾驶,但彼时,会有一批汽车企业推出无人驾驶。如果主流汽车企业不认可,你的智驾系统装在哪家企业?仅仅是问界的赛力斯?

三、未来华为的可能发展方向

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华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备受关注。一方面,华为可能会继续深化与车企的合作,通过优化合作模式,提高合作效率,解决弱势企业依赖性强的问题。例如,华为可以加强与车企在技术研发、品牌建设、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华为可以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汽车解决方案,提高系统的兼容性和可定制性,以满足不同车企的需求。另一方面,华为也可能会根据市场环境和自身发展战略,适时调整其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如果未来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华为在技术研发、资源整合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华为可能会重新考虑是否亲自下场造车。

上面这一段是机器给我总结的,其实我更想问的是:华为汽车,自己的道路想清楚了吗?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文章